一、目的
1、帮助学生认识记忆的基本规律,理解提取知识困难的原理,树立重视提取线索的观点;
2、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提取线索的方法,形成编辑线索的基本技巧;
3、形成学生主动应用方法的自学性。
二、重点
提取失败理论
三、注意事项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四、进程设计
以前我所讲的知识及组织的相应训练主要是帮助大家形成学习目标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今天开始,我要逐渐向大家详细介绍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今天是第一堂课,下面我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未来的文盲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样子?
(教师走下讲台,在课桌巷道中随机抽取几位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答案并阐述理由。时间 8分钟)
“明天的文盲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赫伯特・杰尔居矣(Herbert Gerjuoy)
(人力资源研究组织心理学家)
为避免我们自己成为明天的文盲,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逐渐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
记忆在学习中是用的最多的技能,是其它学习技能的基础,记忆内容也是构成知识体系的重要材料,故此,我们就从记忆开始讲解学习方法。
很多同学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记忆过的知识,在考场上能记起曾经识记过,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就是无论如何也回忆不出来。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舌小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心理学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没有储存知识,而是因为缺少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就像我们忘了把书放在图书馆哪个地方一样,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所要的信息就会被提取出来。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我们在存储知识时按照一定的线索或类别进行将有助于提取。因此,我们在记忆时最好能按照一定的规律、类别、线索进行,并给存入大脑中的“图书”编写索引。
如何形成线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教给大家的知识。下面,我开始作正式介绍:
(一)地瓜藤式记忆法
地瓜藤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薯藤,大家都可能见过,红薯藤在地里纵横交错,重重叠叠,有时还相互缠绕,形成一层网状结构。如果在记忆之初就把知识间的关系网建立起来的话,在使用这些知识时,知识间的关系就像地瓜藤似的把知识都牵引出来。所记住的知识,也会因此而发挥其最大效能。
比如,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可以把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在提取知识时,我们就可以做到俗语所说的“一踩九头翘”。
如,铝是我们常见的一种金属,关于它的知识,可以构成这样一个网络:
(二)歌诀记忆法
就是编写歌诀或口诀,将复杂的知识系统简单化以帮助记忆的方法。口诀的编写方法可根据情况而定。如:
周恩来同志生前编写的一首诗记我国的30个省市区的名称(现应加上海南省、重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两湖两广两河山(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五江云贵福吉安(江苏、浙江、江西、黑龙江、新疆、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四西二宁青甘陕(四川、西藏、辽宁、宁夏、青海、甘肃、陕西),还有内台北上天(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天津)。
授 课 记 录
序号 |
日 期 |
时 间 |
班 级 |
听课人数 |
班主任签名 |
学习委员签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评 价:
改进措施: